欢迎来到山东元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400-0520-002
当前位置:首页> 危废处理

重磅!我国氧化铝固废综合利用发展情况

作者:元洲环保   时间:2021-01-09 14:48:04   tags:

2019年赤泥产生情况

2019年我国约产生赤泥10508.73万吨,同比减少0.07%。从全国各省市氧化铝产量来看,2019年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山东、山西、河南、广西、贵州,其中山东氧化铝产量最高,为2567.96万吨。

2019赤泥综合利用情况

赤泥综合利用的方式包括:赤泥选铁、熔融还原回收铁、制路基料、制陶粒、赤泥烧结砖、陶瓷透水砖、烟气湿法脱硫等,其中赤泥选铁和筑路相对成熟,2020年赤泥综合利用量达到84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

近年来中国铝业、国电投、杭州锦江、信发集团、北京鑫恒、重庆博赛矿业等几家知名氧化铝生产企业陆续增加进口矿的使用比例。目前主流进口矿多为红土型铝土矿,有价组分回收是高铁赤泥综合利用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2019~2020年铁矿石价格一路走高,2019年均价91美金,2020年铁矿石进口均价达103美金,铁精粉价格高位运行及高低品味价差大,配矿、混矿企业利用选铁后的赤泥代替低品矿进行少量掺入。山东淄博、广西平果等地区先后建设了多条赤泥强磁选铁的生产线,部分已停的老生产线陆续复工,有效的提高的赤泥的综合利用率。

低铁赤泥制烧结砖、烧结瓦及烧结透水砖和路基料成为赤泥综合利用的有效补充手段,山东地区围绕淄博、邹平等地的赤泥制路基料已形成相对规范的产业化氛围,且出台了专项标准;山东、重庆、云南等地先后建成多条赤泥制烧结砖、空心砖、陶瓷透水砖等生产线,赤泥的有效掺量在20-40%之间。

赤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赤泥综合利用仍属世界性难题,国际上对赤泥主要采用堆存覆土的处置方式。我国赤泥综合利用工作近年来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开展了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工作,但这些研究基本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还未实现产业化。

1、关键技术难点没有突破。氧化铝生产需要用石灰石和强碱对铝土矿进行处理,该工艺决定了赤泥具有较强的碱性,很难直接应用于建材行业;拜耳法赤泥在酸浸之前若不进行预先脱碱,会导致浸出过程酸耗量大、成本高等问题,在进行综合利用前必须要进行脱水脱碱处理,但是由于脱水、脱碱成本高,在下游的应用过程中不具备价格优势,产品市场难以打开。赤泥综合利用面临的技术难题远大于其他固废,低成本脱碱是行业共性难点技术。

2、初期缺乏综合利用顶层规划,赤泥堆存环境风险高。赤泥综合利用是氧化铝企业的非主营业务,处于产业的末端,经济效益差,企业倾向于采取一堆了之的处置方式。山东是我国铝工业大省,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均位于首位,由于项目批建时期较早,对赤泥等固废考虑不足,主要以堆存为主,氧化铝厂均配套批建赤泥坝。赤泥堆存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导致企业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东北等多地均出现氧化铝厂抵制运动,其中原因之一是在项目造成的赤泥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的人居环境,如广西信发铝业赤泥库发生3起泄露,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严重超标;山西省交口县的违规赤泥库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全国的广泛重视,由于赤泥综合利用难度大,因此企业对赤泥综合利用手段普遍存在不足,在无法批建赤泥堆场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甚至违规操作,也纵容了企业的违规排污行为。

3、限制与支持政策双缺失。当前,已经开发出的部分赤泥综合利用产品,由于缺少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支撑,如赤泥作建筑材料,只有参照其他同类产品标准,市场认可度低,造成产品应用受到限制,难以大规模推广。2010年工信部发布了《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提出赤泥作为铁元素补充材料生产水泥、高铁赤泥进行选铁、赤泥制备路基材料、赤泥脱硫等方的应用支持,但是并未出台相关产品的标准和具体支持方案。如赤泥参与到水泥的生产中缺乏有关标准和指导,水泥企业使用谨慎;综合利用产业的支持文件并未结合赤泥本身的危害性进行充分考虑,赤泥强碱性造成综合利用难度远大于其他工业废渣的特殊性,缺乏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企业利用赤泥的积极性不高。

赤泥综合利用展业发展及投资建议

1、加强鼓励支持

对赤泥综合利用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指标,对于赤泥综合利用企业由于盈利能力差、产品竞争力不强等因素致使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下生存,应针对性制定资金补贴、奖励、补助手段;鼓励重点产生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加强对赤泥综合利用的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设立专项国家级研发课题,开展跨领域、多学科技术研究。

2、推进产品标准建设

推进赤泥选铁、赤泥制备路基材料、陶粒、保温岩棉、赤泥景观砖、烧结砖等多技术、多产品项目聚集式发展,以形成多途径、高附加值、大规模赤泥综合利用发展格局。大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赤泥综合利用产品质量监督,积极推进赤泥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应用。

数据来源《2019-2020年中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报告》, 引用相关数据、观点请注明出处。